商办物业引入住宅小区
2023年,海泰苑小区的公告栏前围着居民,物业公司张贴的物业费调价征询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。
“服务又没有提升,凭什么从每平方米1.98元涨到2.68元?”居民张阿姨这样抱怨。
小区有400多户居民,在业主征询大会上,业主们认为物业费涨幅太大,服务水平与价格不匹配,征询未能通过,续签陷入尴尬。2024年4月,小区公告物业续聘不成功。
但小区能找到既不涨价、又能提供更好服务品质的物业公司吗?
转机出现在停车位协调中。适逢小区对面国华金融中心开业。根据相关协议,国华中心车库10%车位可对周边居民开放。在街道组织下,居委会和海泰苑业委会多次就停车时间、费用等情况与国华中心盛华物业管理公司接洽。
大家看到,国华中心地下车库的消防栓锃亮如新,各类设施设备高标准化管理;监控室保安每小时的巡逻轨迹清晰可查。
“当时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。”一位业委会成员至今记忆犹新。盛华物业是国家一级资质物业服务企业,主营商办楼宇,涵盖高端商务写字楼、商业中心、酒店等多业态项目,业务范围覆盖上海、重庆、武汉、宁波、成都等十余座城市,在业界堪称标杆,通过ISO三大管理体系认证。“当时想,要是商办楼的物业管理能搬到小区来该多好。”一位业主说。
没想到,梦想最终实现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带着业委会成员、党员志愿者,找到盛华物业,希望对方成为小区的物业管理方。
经多次考察和洽谈,双方就物业管理费达成共识,保持原1.98元/平方米3年不变。业委会还根据《民法典》修改了“三规”,经业主大会征询通过,最后以邀标形式,正式聘请盛华物业作为海泰苑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。
接手的第一天,盛华物业的一批清洁工、专业级清洁工具进驻海泰苑,开始全小区“大保洁”。高压清洗车、工业级吸尘器连轴转,连排水沟里的淤泥都被清理干净,各种卫生死角都没放过。
在绿化方面,对小区进行改造,铺设新草坪、打造绿化景点、清淤消杀水景池并增设喷泉设备,每周还有专业绿化养护公司人员前来修剪。
新增宠物便便箱,倡导文明养宠;引进台球桌和乒乓球台,丰富居民休闲生活;铺设车库防滑地毯、翻新机房、更换老旧公示栏;推行与商务楼宇互用的错峰停车方案缓解停车难;落实服务公开制度,每月出月报公示工作内容,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,定期与业主代表座谈。就连原本居委会干的一些活儿,他们也干了——端午节与居民游戏互动,派发粽子,增进邻里情谊。
业主群里的风向逐渐开始变了,有人写道,“原来物业不是只会催缴费啊”。
而小区大规模停水事件,成了检验服务的试金石。盛夏的一天,当小区水泵发生故障时,盛华物业立刻启动商办楼宇的应急方案:工程队带备件抢修,同时买足了一批纯净水,由保安队分成三组,给每一户居民家里送水。
“老实说,停水事故不是物业的锅。短暂停水,等待抢修,一般居民都会理解。但是物业公司能主动给每家每户送水,细节赢得了居民的好感。”居委会干部说。
物业费收缴率的变化最有说服力。短短3个月,缴费率已超过50%。有一位居民一次性交完全年费用后说:“我跟之前的物业吵过三次架,但现在我愿意缴费。” 更意外的是,有业主主动表示:“小区物业费确实便宜,只要服务不降,之后稍微涨一点,我们能接受。”
北外滩街道办主任龚浩拿着海泰苑的案例说:“他们把商办楼宇的应急响应速度、服务质量大圣策略,用到住宅小区管理中。我们也在研究,这套物业服务标准,能否复制和推广。”
从“一毛八”到“八毛”
并非所有小区都能像海泰苑一样幸运,一些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在北外滩街道,三联小区物业费仅为0.18元/平方米。
这样的价格,没有保安、保洁,只有维修服务。
但在虹口区房管局、北外滩街道的支持下,三联小区的环境却井然有序,绿化美观、环境干净。然而,要实现物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,这并非长久之计,提高物业费势在必行。
小区所在的三联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公司协商后提出,费用从每平方米0.18元涨到0.8元。仅为“角”的增幅,在居民心中却被视为“大幅上涨”。
为此,三联居委会与小区业委会牵头召开了多场沟通会,核心在于向居民讲清两个关键:
一是过去许多服务,如绿化维护、环境整治等,依赖街道无偿支持,若要持续享受规范化服务,需由物业承接;
二是物业需以合理成本维持运营,八毛的收费,已属“地板价”。
同时,小区通过“党建引领+ 实地行动”赢得居民认可:依托街道支持,小区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,无飞线充电、无乱停车,绿化与楼道环境有序。由于物业缴费点远离小区,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协调下,物业愿意定期进入小区现场受理缴费、倾听诉求,让居民“认识物业、信任物业”。
经过铺垫,2024年小区正式启动“质价双提升”计划,21天内获得80%以上居民支持。物业还额外提供“红利”:前3个月仍按原标准收费。最终,居民从“抵触涨价”转为主动配合。一位退休居民坦言:“适当提高物业费合情合理。”
另一个仅有42户居民的绿屏小区,曾面临更棘手的困境:每平方米1元的物业费看似不低,但因户数少、总量低,物业难以覆盖成本,疫情期间原物业公司一度计划退出。
这是一个“命运多舛”的小区,自1997年建成后历经多任物业:第一任因服务差被居民“炒掉”,后面几任物业大多因费用太低,无法承担服务成本,合约到期后主动撤离。居民对小区管理整体有情绪,加上人户分离多,治理难度极大。
2024年,原物业公司明确退出后,没有其他物业愿意接手。街道房管办了解到绿屏小区的困难后,推荐百利达物业公司。对方一开始也有点犹豫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这样说服百利达的经理:“只要你们做得好,就像一个样板房,其他居民区看到后,未来也有可能来找你们。”
那么低的物业服务价格,公司可以承担下来吗?百利达最终采用的是“分布式管理”来摊薄成本。
它在虹口区还运营着其他几个小区,几个小区共享人力资源、软硬件资源,实现了“不涨物业费却提升服务”。
新物业公司入驻后,用实际行动打破僵局:每日清扫楼道、每周拖洗地面。一位拥有3套140平方米住房、6年未缴物业费的业主,主动足额补缴。居民的心愿是“物业能长久留下”。
物业费定价与可持续发展
物业费定价是物业服务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。从人的本性来讲,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多交钱大圣策略,这使得推动物业费上涨,往往面临巨大压力。
一些小区为了维持原本的物业服务,不得不拿公共收益来补贴物业费,但会让居民觉得物业公司拼命赚钱。另外一些老旧小区规模小、物业费低、公共收益少,陷入了“无米之炊”的困境,很多物业公司都不愿意接手。
百利达物业公司长期深耕老旧小区物业服务,他们管理的小区中,最小的21户,物业费最低的按一户6元/月收。
为了压缩成本,百利达物业公司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。核心是统筹资源,比如采用几个小区服务人员流动共享的方式压缩人力成本。然而,即使如此,物业公司的盈利空间依然有限。
管理的小区里,有户人家3年没交物业费,却在物业帮他找回走失的宠物后,一次性补交了欠款。“这说明不是钱的问题,是信任的问题。”物业工作人员说。
同样,盛华物业能接手居民区,也得益于其资源共享模式。商办项目与住宅小区一街之隔,人力、设施、设备等资源可以共享,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。比如商办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,可以为住宅小区提供技术支持,无需再为小区单独“养”员工。
其实,这两个案例,都采用了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:片区化管理、跨区域资源辐射等方式,有效降低小规模小区、低价小区的运营成本,为“低物业费+好服务”提供了可能。
实践证明,即便硬件陈旧、基础薄弱,老旧小区也能通过服务创新,实现“自我更新”。
从1.98元到2.38元的博弈,从0.18元到0.8元的跨越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背后,是城市治理生动的实践。
【专家对话】
好的服务可以创造价值
让人意外的是,此次选题的信源,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姚栋。这几家小区和物业公司,与他本人八竿子打不着,只是偶然在一次参会中,与对方相遇,聊起来后,他颇觉有价值。为什么一位建筑专业的学者,会觉得物业的故事有价值呢?
城市周刊:您为什么会对“别人家”的物业感兴趣?
姚栋:有几个点让我特别感兴趣。
第一个,社区治理“三驾马车”中,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居委会的责任在不断扩大,而物业服务却似乎难以进步。
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原因,就是卡在了价格上——居民对服务的认可度不足,对服务价格的敏感度又高。
物业好像逐渐沦为只提供保安、保洁等低端服务的角色。但北外滩街道的案例,却让人眼前一亮:好的服务是可以创造价值的。
第二个,一个传统行业其实是可以实现增长的。原本我们总觉得,物业行业看不到未来,基本成了保安工作的代名词。而保安又多是退休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。
但北外滩的案例让我们看到,优质的物业能创造价值、能得到居民的认同,甚至能带来增长的想象空间。
城市周刊:破解既要低价又要好服务的悖论,这两个案例都是采取规模效应、共享资源的方式。这种巧妙的思路,有复制的可能吗?
姚栋:规模效应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,这一点很合理。它也描绘了一个有趣的场景:老城区中既有的服务该如何改进?比如一个只有几户、几十户人的居住小区,居民能承担的物业费非常有限,该如何解决他们的服务需求?
显然,第一家从商办领域转型的企业难以覆盖这类需求,但这种情况在内环以内其实大量存在。另一家企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——它通过规模化实现了服务创新。
这种创新体现在:服务能够找到对接的人,但并非即时响应,因为人员资源共享,不是一打电话就能马上到位。这里的“规模”,是通过分布式小区来实现的。
具体来说,就是把街道的零散小微小区的服务需求串联成一张网络,用“非即时但优质”的服务来满足需求。这样一来,企业既能实现基本盈利,居民也能获得相应服务。
否则,如果每个微型小区都按高标准养着一整套服务人员,物业成本显然过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办公楼的高标准服务输出,与刚才提到的小微型社区服务,其实采用了相同的方法——并非为每个小区专门配备人员。
实际上,上海中心城区内有大量商办楼宇,以及相应的物业公司。在商办楼宇面临转型的同时,商办物业公司是否也有机会扩大自己的市场蛋糕?也就是说,商办楼宇也可以为居民区输出一些“溢价”的服务,提供治理的新思路。
因此,这两类服务创新,我相信在上海中心城区、老旧小区,存在大量类似的需求,可借鉴的价值很高。
城市周刊:在经济生活中,人们习惯“压低价格”的竞争模式。
姚栋:实际上,一个需要保值的产品,需要通过持续的服务和养护来长久产生价值,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中,我们都需要认识到——服务创造价值,服务维护价值。
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,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变中,社会对服务价值和服务创新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正在提升。
比如这次的案例中,从商办市场转型进入住宅小区的高标准物业公司,满足了一部分商品住宅的需求,但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。就像“法拉利”无法满足所有驾驶者的需求一样,但它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,仿佛一条鲇鱼,为更好的住宅服务奠定了标准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优质服务的努力方向。
同时,老旧小区的居民,在享受到比以往更好一点的服务后,也慢慢接受“为了更好的服务而多支付费用”。比如几年不交物业费的人,在看到优质服务后,愿意专门打车过来补交费用。
碰到社会生活服务类问题,大家习惯把产品价格压到“白菜价”,但这种价格战的“卷”,往往伤害更长远的服务品质的提升,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。
多样化的需求催生出了多样化的服务可能。但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不断试错,不会有万能方案。没有任何一种“万全之策”能适用于所有情况。我们也不敢保证,这两家企业就能一直按照这套模式生存下去。
但至少,它们提供了某种启示,老城区在社区治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,可以通过服务创新来解决。
所以我看到的不只是物业治理的创新,更是机会与增长大圣策略,是从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的可能性。
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